想了解五部高分电影?从豆瓣评分入手,探寻电影背后的魅力
那些评分网站上的数字,有时候比电影还让人心跳加速。导演拍电影可得花钱,咱们观众打分,只需轻轻一点手指头就搞定了。
导演的命也是命
有人喷王家卫装X,可他装了一辈子,这分明就是真牛X。张艺谋总被说只会玩大场面,但你瞧瞧他导的《活着》,能把你的亲妈都哭得找不着北。干导演这行,拍商业片被批没艺术感,拍文艺片又被说看不懂,反正怎么都是个死局。
姜文这话说得挺狂,好像观众看不懂全是他自己的问题。不过,《让子弹飞》票房高达7亿,看来群众的眼光有时候还是挺毒的。冯小刚那话更直接,直接把观众称作垃圾。可他拍《芳华》时,那些所谓的垃圾们竟然把票房送上了14亿。
评分网站的魔幻现实主义
豆瓣高分片里,九分以上的那些,你看了得有半拉人能顶不住,刚十分钟就犯困。IMDb那前250强里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坐了二十年老大的宝座,可你要真问一圈,十个里头得有八个是盲目跟风给评的五颗星。
喵了个咪的,猫眼评分真是扯淡,那些流量小生演的破电影都能拿到9分,而库布里克的大作《2001太空漫游》才7.8分。记得有一次,看到一条评论说:“哥们的演技简直炸裂”,点进去一看,这人竟然给《霸王别姬》只打了两颗星,我也是醉了。
装逼犯的自我修养
文艺青年,他们手里有三样宝贝:北欧那些不太出名的电影、黑白片子还有那些名字超长的电影。他们能坐在马桶上盯着屏幕看俩小时,然后给那电影打满五颗星,可是一转眼又嫌弃《泰坦尼克号》太商业化了。
那天电影节播了蔡明亮的电影《行者》,前排那哥们打呼噜跟打雷似的。散场后听他和妹子吹牛:“导演用超长镜头剖析了咱这代人的寂寞感。”妹子听得两眼放光,其实那家伙睡了个90分钟的大觉。
爆米花片的生存法则
《变形金刚》拍到第五部,连擎天柱的脸都懒得出图了。可全球票房硬生生破了40亿大关,迈克尔·贝那家伙直接用爆炸场面给咱们上了一课:艺术啥的,都是浮云,赚钱才是王道。
漫威这招狠到家了,24部电影都是一个套路,每次看完彩蛋,我都得捋一捋刚才看了啥。可《复联4》的首映票竟然炒到了两千,大半夜三点,电影院里坐满了穿着睡衣的疯子,我竟然也混在其中。
电影节的红毯经济学
戛纳海滨,那燕尾服飘飘的身影,十有八九是混迹红毯的微商。他们砸下20万买张入场券,就为了在官媒的镜头下短暂亮相三秒钟。记得有年,某网红一跤摔得挺狠,结果宣传稿里却夸她“惊艳全球”,殊不知外媒镜头下拍到的,是她腋下的汗迹。
王小帅拿奖了,在柏林,结果他说:“咱的电影,国内观众不待见。”谁下班了还愿意看那三部半的《地久天长》,能忍着尿看完就算牛了。可人家一转身,银熊奖到手,电影排片率直接从1%飙到15%,这得多尴尬。
盗版碟的文艺复兴
宿舍里头,那课本可没电影受欢迎,5块钱一张的《阿凡达》枪版才是王道。画质那叫一个糊,蓝精灵都分不清,可谁让咱穷。后来视频网站会员价一涨,30块,这帮家伙又跑到百度云上去了。
那家伙吹嘘自己看过两千部电影,结果一打听,他所谓的“看”其实就是刷抖音听解说。现在这短视频三分钟就能把《教父》讲完,要是马龙·白兰度知道了,估计都得从棺材里爬出来气得直跳脚。
问题来了哈:上次你给那电影评了个五星,是不是因为片子真挺带劲的,还是因为弹幕里全是“yyds”的刷屏狂欢?
百度搜索:
想了解五部高分电影?从豆瓣评分入手,探寻电影背后的魅力360搜索:
想了解五部高分电影?从豆瓣评分入手,探寻电影背后的魅力搜狗搜索:
想了解五部高分电影?从豆瓣评分入手,探寻电影背后的魅力合作伙伴